孩子,你为什么对我听而不闻
不听话、听不进去话、听不懂话是家长面对孤独症孩子时最头疼的事情!
“听而不闻,视而不见”是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四处奔走的起点。
在星星雨教师培训时,我经常会给学生们讲
“能力=潜力x配合度”。
不要只关注孩子潜力的培养,更重要的是配合度的提升,其实就是让孩子更听话,让孩子把自身能力更多的表现出来。
配合能力就像土壤,而潜力是种子,能力就是结出来的果实。
今天我将为大家揪出6个使得孩子不听话的元凶,然后在逐一解决!
一、感觉的过度敏感和迟钝
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在感知觉方面存在障碍,在外界刺激的输入方面有过度敏感或过度迟钝的问题。
过度敏感会导致信息输入混乱,自我保护机制会阻碍外部刺激的输入,(开启自我刺激的模式)从而逃避外部刺激;
过度迟钝会导致对外界刺激的输入不够,从而不能够对外界刺激进行有效的回应。而我们跟孩子说的话都属于刺激的范围。
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孩子听到别人说的话,从而导致“听而不闻,视而不见”。
还记得很早之前,一部德国介绍孤独症的影片中,一个大龄孤独症患者回忆小时的感受曾说的一句话:我感觉我的大脑中少了一层过滤网,导致什么刺激都不加排除地输入到我的大脑。
确定孩子听到了你说的话
针对感知觉的问题,我们如果想让孩子“听话”,就需要在感觉刺激方面控制好,让孩子正确接受到我们说的话。
我们可以走到孩子面前,蹲下去,看着他的眼睛说,以保证孩子对你的话的注意与接收,减少周围刺激的干扰。不要离得很远,也不要在孩子专心玩玩具时说话、提要求。
在训练初期,我们要尽量布置一个单一的环境,减少导致孩子分神的刺激物;
如果你是为了提升孩子的自控力,那可以在孩子的周围布置一些吸引物来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,并完成简单的要求。
二、对语言和非语言信号的理解都较弱
孤独症患者的理解力有限,他们对语言和非语言信号的理解都较弱。
大部分的孤独症患者的理解力和同龄孩子相比比较弱,对别人所说的话理解比较困难。
一些能力特别好的孩子,思维比较局限,不能理解暗语、双关语、反话或者句子的缺失等。
这些都导致他们很难听懂别人的话,也就无法“听话”。
我记得在两年前,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:
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在路上走着,路面坑洼不平,孩子被绊倒了
,妈妈批评了孩子一顿:“你没长眼睛吗?”
然后就又走了,走了一段,孩子又被绊倒了
妈妈更加生气地大吼:“你的眼睛在哪啊?”
然后孩子很无辜地指着自己的眼睛说:“眼睛在这。”
这个例子就充分了说明了孩子理解上的问题。
确定孩子听懂了你的话
因为孤独症的特点,要求我们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简单、明确,不要使用双关语、暗语!
比方说,在让孩子起来的时候,你可以用最简单的两个字“起立”,不要使用“宝贝,快起来吧”“起来好不好”等;
有的孩子能力不错,可以理解后面的话,我们就可以使用长一点的句子。
记住,说的话一定是适合你孩子能力的,他能听懂的。
另外,说的话刚开始的时候要统一,“起立”就一直用“起立”,
当他懂得了之后再要换其他形式来说,例如“起立”可以换成“站起来”或“起来”,从而在生活中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。
三、和别人有关系的意识较弱
孤独症患者对人的关注一般比较弱,对别人存在感知较少,
所以,有时孩子可爱的认为别人所说的话与他压根儿就没有关系!
我经常看到一些家长带孩子的时候让孩子帮忙做事情,孩子没任何反应,家长接着自己去干了。
我们心里想着孩子还小,还不懂,不干就不干吧,我自己做还快一些……
但这么做就会让孩子明白你说的话可以违背,从此对别人所说的话更加没有反应——因为你在塑造他可以不反应的行为表现,他也就不可能“听话”。
投其所好,在生活中多提力所能及的要求
平时生活中,利用孩子的喜好和兴趣,给孩子多提要求!让孩子和你产生互动,建立孩子理解“别人说的话和我是有关系的”意识。
我在给家长培训的第一天,通常会留一个作业:一天给孩子提不少于100次力所能及的要求,很多家长第二天都说没有完成。
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,因为过少的互动不会给孩子提供足够的交往机会和时间,只会让孩子对别人存在的概念和理解更弱,更加的“自闭”。
有的家长可能会抱怨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做,什么都听不懂!
没关系,记得从孩子的兴趣出发,例如让他开灯、开电视、拿IPAD等这些简单的愿意干的事情,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做到。
他自己拿和你让他拿他去拿,意义完全不同!
四、逆反心理
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逆反心理是不同阶段儿童的特点,儿童的第一个逆反期应该是在3-4岁之间,开始从家庭走出去,形成一定的自我意识和想法。
由于“自我”与“别人”的对比、冲撞,孩子就开始不怎么听家长的话了,这是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。
自闭症孩子首先是孩子!
作为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发育过程及阶段特点,才能为孩子提供相应的支持。
别想着孩子必须听你的每一句话,当孩子的心理年龄达到这个阶段的时候,他必然会开始区分自我与别人。
有时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。
经常有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,甚至会惩罚孩子,这样做你会带出一个短期内听“你”话的孩子(可能只是听你的话),也有可能带出逆反心理更强的孩子。
莫斗气,多强化
强化,即奖励孩子对你的回应。
很多家长不愿意夸奖孩子,更不愿意奖励孩子,因为他们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这样,这些要求是孩子理所当然应该会的。
我们现在不是在跟孩子斗气、较量,而是在用科学的方法去帮助孩子建设更加适当的行为。
行为的建立过程中是离不开强化的,“任何行为的习得都要依靠强化”,没有强化,行为就不会持续。
当孩子对你的话作出正确回应的时候,强化是为了让他下次也能对你的话做出回应,不然就没有下次了。
同时奖励也是拉近你和孩子关系的重要手段,让孩子更加信任你,让你和孩子更亲密。
良好的关系是学习的基础,多多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,多多地奖励孩子,或许是扭转孩子不听你话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。
五、反应总慢N拍
有的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他们反应比较慢,我们等不及。
每个孩子的特点都不一样,有的孩子反应比较慢,动作也比较慢,他不是不做,而是你告诉他之后要等几秒才会有反应,如果你不能够耐心,或许你就错过了他的反应。
也有些孩子在听到之后,想去做,但同时又控制不了自我刺激性行为,我们认为他没听到没听懂,但其实他在反应在执行了,只是比较慢,附加动作比较多。
不是不懂,只是慢了一点
适当的等待,不要不停地重复,必要的时候给予辅助。
因为有些孩子有反应慢的特点,针对这样的孩子我们需要稍微的等待,在给孩子说话时、提要求时,不要一遍遍的重复,因为每重复一次就增加了孩子一次重新做反应的机会,孩子前一个反应还没有处理完,又开始接受新的信息进行处理,最终是我们灾难般的催促淹没了孩子。
另外,不断重复的过程中,家长习惯于一遍遍地提高音量,以及配合一定的表情变化和手势(大部分是不好的),最后孩子做到了,但其实孩子不是对你所说的话做出的反应,而是对你的表情或语气做的反应。
我们都希望孩子被这个世界温柔的对待,所以,当孩子没有反应时,请等一等;
如果还没有反应,确定孩子听到你的话,然后必要地给予辅助。
六、不发脾气可以不听
“我家孩子很“气人”,我不发脾气他就不听话,大声给他说或者我发火了他才听。”这样的描述经常能从家长口中听到。
这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的结果。最终让孩子得到一个结论:大人不发脾气我可以不听话,发脾气的时候听话就可以避免挨揍。
于是你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难以管教,除非你不断升级你的脾气爆发指数。这种情况不只是发生在孤独症患者家庭,同时也发生在普通儿童的家庭之中。
“爱”孩子,建立更适当的关系
教育的根本必须归结到“爱”,使用爱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,一种融洽的关系,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,不是溺爱,不是没有原则的爱,也不是那种迫切孩子成才的爱,那种逼着孩子进步的爱。
我经常会说,什么样的关系决定了你可以给孩子提什么样的要求,在孩子懂得你的存在,懂得你的存在对于他的意义,并开始关注你以及你的要求的时候,你就成功了。
每个人都不同,每个孩子也不同,每个孤独症儿童更是不同,每个孩子不听话的原因也是不尽相同,学会分析,学会总结自己孩子“不听话”的原因,有针对性地处理和对策,才能帮助你的孩子更好地融入家庭,也让家庭更融合、融洽。
今天配合老师,明天配合家长,未来融入社会
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菩提!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,也都不尽相同,不要比较,平静地面对孩子,相信他能做到,也相信他在努力,因为他也肯定不想“自闭”。
因为我们在 世界无孤独
|